close

「從文學看臺灣」拿了A,現在公開這篇應該沒問題。

從張系國《棋王》看七零年代臺北

系級:電機三

姓名:許晏翔

學號:B97901105

一、前言

在台灣文壇,張系國是一位極特殊的人物。他研究的是電腦科學,關心的是社會、民族、與國家。學術研究之餘,從事長短篇小說、隨筆等文學創作,尤以科幻小說最為人稱道。一手寫論文,另一手寫小說。由於理工出身以及電腦科學的背景,相較於其他描寫社會問題的作家,張系國的小說更多了份理性思考邏輯;其他小說家批評的是農業社會的舊思想,張系國卻著墨於工業化所帶來的新文明,及其所造成的新社會問題。

《棋王》一書是張系國自認寫作以來最滿意的長篇小說。整篇故事以五子棋神童的發現與經歷為經,以七零年代經濟剛剛起飛的台北為緯,營造出現實社會和想像世界之虛實交錯、深入剖析人生百態,並借書中人物之口,闡述獨特的哲學及宇宙觀,其精闢與深入令人拍案叫絕。

 

二、正文

七零年代的臺灣,正處於經濟起飛、創造「臺灣奇蹟」的關鍵時代。隨著十大建設的推動,臺灣正一步步朝工業化、機械化發展,慢慢告別傳統中國農業社會,躋身世界經濟強國。只要肯衝、肯努力,就能得到機會,賺更多錢、過更富裕的生活。書中主角程凌、以及程凌的友人們正是此一時期之代表人物:年紀輕輕即自己印名片開廣告公司作總經理,或辦「神童世界」電視節目吹捧無知孩童、刺激收視率,或頻繁進出證券交易所炒股票…等。另外也有一些人,比起追求金錢,更在乎工商業急速發展下的人類文明與歷史脈動,但畢竟相較前者仍為少數。

在這背景下,一位有未卜先知能力的男孩—五子棋神童的發掘,深深影響主角群的生活。搞電視節目的想利用他打敗象棋棋王製造話題,炒股票的想利用他的能力預測股市漲跌。而相對前者,也有人只想問一問人類未來的發展和走向。故事結尾神童失去能力,變回一般人,但仍上電視節目挑戰象棋棋王。最後憑藉實力兩勝一敗勝出。

《棋王》的主題有二:第一是哲學的寓意。作者藉由書中人物(註1)以思考神童的意義。他先後用萊布尼茲的理論(註2)及熱力學的熵(註3),來解釋神童預測未來的能力。

作者應不相信歷史決定論,人的行動能夠改變歷史,每個人的行動都有作用。用萊布尼茲的理論來說,存在複數個宇宙,而人的靈魂能夠在有意識(妙的是,人並不知道自己有此意識)的狀況下,在不停宇宙間選擇對自己最好的世界,根據我們每人的行動在不同世界間跳躍。然而大部分的人看不見未來。未來像一座隱形的牆,遮斷了視野,使人盲目,自然沒有辦法合理選擇自己的世界,只有相信自己已經身處於最好的世界。選擇是自由的,但缺乏選擇的先見之明。此理論正好解釋神童的未卜先知:神童是宇宙初造時遺留的小破綻,在未來的牆上開了一道窗。只有這種人能站在窗口遠眺人類未來,真正選擇一個最好的世界。神童年紀小,一心只想下五子棋,不懂眺望未來,一旦他長大,明了事理、想得更遠,自然會選擇不同世界,空剩一具軀殼在世界上活動。故前述神童失去預知能力變回普通人,可理解為他已參透未來而選擇了最美好的世界。

凡人是正常,神童是異常;凡人是常態,神童是變態。一個體系裡,熵越少越整齊,熵越多則越混亂。但是熵少的體系不能持久,所以整個世界將會趨近最大亂度,最後達到混沌不明的狀態,以宇宙的熱毀滅宣告終結。神童的體系少熵,故不能持久。處於這種反常狀態,前有繁複天機需要他獨立搏鬥,後有社會壓力要謀其神通,他退縮了。而整篇故事的最高潮,就在神童喪失能力後、面臨挑戰的緊要關頭,發現了人類的尊嚴和勇氣。他臨時放棄天賦異稟,僅以身為一個凡人的能力克服難關。這是身為人的選擇,也是努力;而真正的努力,才是完全的自立;而完全的自立,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。結局部份可說是將存在主義發揮得淋漓盡致。

另一個主題是社會面的,故事中所呈現的人物,是七零年代臺灣新型社會知識份子的面貌—現實。為了金錢,投機取巧,不惜利用他人。如主角程凌所說:我要賺錢,有錢就有自由,我們非要賺錢不可(註4)。人人都想投機取巧,不勞而獲,視神童為搖錢樹,失去利用價值轉頭便扔。果然神童喪失能力後,樹倒猢猻散、財奴四竄,人性的唯利是圖一覽無遺。但神童在最後接受重大考驗之際,所展現出的死裡求生、破釜沈舟以自拯的勇氣,令主角程凌感嘆羞愧,也讓讀者放下心裡的大石頭。這才是真正的自由,歷史還是由人類的行為所堆砌而成。對程凌來說,錢雖然是自由,但為了錢,最後仍需犧牲更多自由以換取。主角自認為是「第二流(註5)」角色,跟著朋友辦辦雜誌、畫畫廣告、炒炒股票等。原想小混一場,最終因神童事件了悟,回到了自己的興趣—作畫,更重要的是,恢復了信心(註6)。

《棋王》是一部傑出的寓言,它點出了七零年代社會中小知識分子的迷惘與奮鬥。利字當頭的社會,甫出社會的新鮮人要如何站穩腳步,不迷惑於群眾的狂熱,五子棋神童為書中的人物們提供了面對困境與艱辛時的態度和高度。

本書中似乎沒有完全的惡棍。商人追求利益極大,天經地義。身為社會中的一顆小螺絲釘,盡人事、聽天命,在自己伸手可及範圍內攫取最大利益,一切依都市叢林法則行事,是非對錯惟待歷史評斷。作者審視人性、剖析人性,但並不加以批判。他刻意強調的是人性的弱點、瑕疵,而不是人性的罪惡。弱點值得同情,作者對他筆下的人物給予的同情多於批判。諷刺的筆鋒、手法簡潔而精確;他能輕易地找出「癢點」,隨即「抓個痛快」,可謂「抓癢大師」。

小說整體文風穩健,不時透出詼諧與灑脫:各種場景如對話、動作、意識、回憶等組合得自然流暢、能收能放。對白簡潔明快,節奏如章回小說。尤其是人物間的互動,台北七零年代新知識份子語彙,以及流行語、典故、俗話、諺語等的交錯使用,使論事說理處簡潔不失精確(註7)、家人朋友間抬槓幽默而不俚俗(註8),從小處即可知作者功力。

 

三、比較

預測未來這個題材另見於張系國的短篇小說—《傾城之戀》。故事中,科技獨步宇宙的呼回文明率先開闢橫貫古今的時間甬道,全史學(註9)的研究及全史的編纂因而誕生。但全史完成後,呼回文明隨即崩潰,淪落到不堪聞問的地步。其主要原因,正是因為藉由全史,呼回人已完全瞭解歷史未來的發展,知其必盛極而衰,從此喪失了努力的鬥志。文明發展的動力源自於好奇心,一旦喪失了對未來的期望,任何文明都只有走向衰亡一途。

這是否意味著作者在《傾城之戀》中採用歷史決定論呢?我覺得不然。《傾城之戀》的故事亦可圓滿地用萊布尼茲的理論解釋:文明一旦有了洞悉未來的能力,便會有意識地選擇文明發展之最適形式,脫離原舊世界,任其自然衰敗,前往新世界。《傾城之戀》的故事背景即建立在被「真正的」呼回文明所拋棄的舊宇宙中。

一言以蔽之,作者兩篇故事的中心意旨都是積極的存在主義。天機難覷,唯有把握當下,堅持理想,才能開創屬於自己的未來。

 

四、後記

高中時開始接觸張系國的作品,從此改變我閱讀科幻小說的態度。從前看科幻小說乃為其中科學知識以及娛樂效果,較少做深入的思考。不同於大眾文學偏重絢麗的時空與科技場景設定,張系國的科幻小說多了份人文關懷與哲學思辯,是社會的寓言、時代精神的見證。

接觸更多哲學及科學理論後發現,張系國的宇宙論及哲學觀能完整地解釋過去、現在、未來間的平行時空,並避開時光機理論的固有矛盾,可說是近代科學哲學的真知灼見。

重讀《棋王》,發現隨著年紀增長,對書中有關人性及社會現象的描寫產生更多共鳴,更深深讚嘆作者刻劃人物之細微。生命掌握在人的手中,要大混小混全憑自我意志,我們不是對歷史潮流負責,而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。這不是積極派無條件的樂觀思想,而是身處人類文明轉捩點的全人類都應具備之心理狀態。

 

五、參考資料

1.          張系國(197811月)。《棋王》初版(七十三印)。臺北市:洪範書店有限公司。

2.          張系國(198010月)。《星雲組曲》九版。臺北市:洪範書店有限公司。

3.          陳萬益(主編)(199312月)。《張系國集》初版。臺北市:前衛出版社。

4.          萊布尼茲單子論:http://www.xinism.com/chenfuweb/files/doc/doc03-19.pdf

5.          熵: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7%86%B5

 

 


1 主角程凌之弟程凓。應為作者在本故事中的化身。兄弟二人之名一起寫即為「凌凓」,頗符合該時代父母親之期許。

2 萊布尼茲單子論,詳見參考資料4

3 熱力學第二定律,詳見參考資料5

4 《棋王》第137, 138頁。

5 《棋王》第139頁。

6 《棋王》第187頁。

7 《棋王》第112117頁。

8 《棋王》第142頁。

9 指包括過去和未來的完整文明史。詳見《星雲組曲》第133135頁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hsiangalan 的頭像
    hsiangalan

    昧大義

    hsiangal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